免费咨询:010-53329002
微信
我要采购>>发布产品>>
热门分类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要闻
南北垄变东西垄 破解日光温室机械化难题
2025-09-08 来源:科技日报 阅读量:3 评论:0

日前,辽宁省黑山县宝亮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日光温室内,一场特殊的“田间考”正在进行:电动撒肥机在温室中匀速前行,肥料均匀铺洒;自走式起垄铺管覆膜复式作业机一次进地,就完成旋耕、起垄、铺滴灌带和覆膜的整套工序;移栽机精准栽下番茄秧苗,株距误差不超2厘米……这场由沈阳农业大学牵头举办的“设施蔬菜生产装备作业现场观摩培训会”,让来自辽宁、河北等地的种植户们眼前一亮——原来日光温室蔬菜种植,也能像种小麦、玉米一样“全程机械化”。

“以前种黄瓜,南北垄才10来米长,旋耕机掉个头都费劲,起垄、栽苗全靠人工,夫妻俩管1个棚就累得直不起腰。”宝亮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荣亮蹲在新起的东西向垄旁,手指量着垄宽和作业道,“你看这1.8米的垄距,农机能从头跑到尾,1个棚地整地移栽,以前要3天,现在大半天就完事,用工能省一半!”

传统种植的“老难题”

作为我国日光温室的发源地,辽宁及北方省份的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四十多年来一直沿用“南北垄”模式。“日光温室本身是东西狭长型,南北垄的长度通常只有8—15米,农机作业时‘门难进、边难耕、头难掉’,根本施展不开。”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科学家、机械化研究室主任,农业农村部设施蔬菜全程机械化专家组组长,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孙周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更棘手的是,我国50%以上的日光温室是老旧棚,立柱多、肩高低,有的连农机进出的大门都没有。

目前我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平均机械化率仅35%,即便较高水平也只有41%,远低于大田粮油作物85%的机械化率。“东部地区设施蔬菜从业人员60岁以上占比超一半,40岁以下不足10%。”孙周平团队的调研数据,点出了产业痛点,“农村劳动力老化和短缺、用工多、用工贵、效率低,已经成了制约我国设施蔬菜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三维仿真破难题

从2012年起,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带领下,沈阳农业大学设施园艺团队就盯上了“老大难”问题。团队成员孙周平指出:“核心矛盾是‘农艺’和‘农机’脱节,必须走‘农艺—农机—设施’深度融合的路。”

团队成员、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田素博回忆,最初提出把“南北垄”改成“东西垄”时,不少农户犯嘀咕:“东西向会不会挡光?产量能保住吗?”

为了回答“挡光与产量”的疑问,团队做了个“模拟实验”——用GroIMP开源软件搭建了日光温室和番茄生长的3D虚拟仿真模型。“我们模拟了北纬34°到46°之间,哈尔滨、沈阳、乌鲁木齐、兰州、北京、石家庄、西安等7个北方地区的日光温室内光环境,结果出人意料。”团队成员、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刘义玲展示的仿真数据显示,冬季晴天时,东西垄番茄植株冠层截获的太阳辐射总量,比南北垄提高5.3%;即便是半阴天,11月到次年2月的弱光季,东西垄的光截获量也全时段高于南北垄。

有了理论支撑,团队开始攻关“宜机化”的关键农艺参数。“我们比较了日光温室番茄和黄瓜等主要果菜,以及不同栽培茬口的1.6米、1.8米、2.0米三种垄距,最终确定1.8米是‘黄金尺寸’——0.8米垄宽种双行果菜,1米作业道适宜小型农机作业。”孙周平说,这个参数融合了农机与农艺两方面的需求,不仅适用于番茄、黄瓜,还能通用于茄子、辣椒、西甜瓜等主流果菜,可实现“一垄多能”的农艺标准化,为农机装备和设施结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针对日光温室蔬菜东西垄栽培,北侧行光照稍弱的问题,团队还研发了“高光效组合拳”:在后坡悬挂反光装置,把太阳光“反射”到北侧行;采用南北行不等高栽培,同一垄上的北侧行植株比南侧行高15厘米左右,提高北侧行植株的光截获量;选择叶片中小、节间短的宜机化品种,减少植株间遮光。“去年我试种了2个棚的东西垄番茄,产量比往年高了12%,商品果还多了6%,收购商抢着要。”北票市蒙古营镇跃进村种植户张国华说。

“小农机”适配“小温室”

“日光温室空间窄、高度有限,大田大型农机用不了,必须研发‘定制款’。”田素博指着现场演示的轨道式多功能平台车介绍,这款车能沿着作业道中间的轨道移动,既可以载着人整枝打叶,又能装着喷雾机打药,还能运输采收的果实,“以前采收番茄,要提着篮子来回跑,现在坐在平台车上伸手就能采收果实,平台车还能开到温室大门外,效率提高了30%。”

团队还针对性研发、选型了12类适配装备:电动三轮运输车解决“最后100米”运输难题;精量电动弥粉机比人工打药省药20%;灭茬机把残秧直接还田,既肥了地又解决了污染问题。

针对老旧日光温室难以机械化作业问题,团队提出宜机化设计基本要求。“适宜的温室跨度为1.8米×垄数+1米,例如跨度12米的日光温室正好种植6垄12行,可以充分利用温室宽度;温室跨度12米以内不设立柱;骨架的肩高提到1.5米以上;山墙设置‘大小门’——大门走农机,小门方便日常作业。”孙周平展示的温室设计图上,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宜机化”思维。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实现了日光温室“农艺模式—农机装备—设施结构”的融合与标准化发展,创建了日光温室蔬菜全程轻简化与机械化生产体系。

在北票市海丰高标准宜机化日光温室园区,记者看到,300多个温室整齐排列,每个棚的垄距、门宽、肩高完全一致。“这里的番茄从平地、施肥、整地、起垄到移栽,环境调控、灌溉、打药,以及果实采收,实现了全程轻简化和机械化,1个工人能管3个棚,比传统种植省工23%以上。”北票市五间房镇海丰设施园区负责人介绍,去年园区越冬茬番茄亩产量达8500公斤,比周边传统棚高了17%。

2万亩示范田显成效

如今,这项发源于辽宁的创新技术,已不再是实验室成果。“设施茄果类蔬菜机械化生产技术”“设施瓜类蔬菜轻简宜机化生产集成技术”先后入选2023年、2024年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日光温室番茄全程宜机化生产技术”入选2024年辽宁省主推技术。

据统计,2018年以来,在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支持下,日光温室蔬菜东西垄宜机化生产技术模式,已在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新疆等15个北方省区市示范推广,累计应用面积近2万亩。

“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占我国设施蔬菜产值的一半,是北方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孙周平表示,团队下一步将继续优化技术细节,推动宜机化温室标准化建设,让更多种植户告别“弯腰种棚”的辛苦,“我们的目标是,未来5年让北方日光温室蔬菜综合机械化率突破80%,为国家食物安全和设施农业现代化提供新方案。”孙周平说。

夕阳下,黑山县的温室内,轨道式平台车还在穿梭,刚采收的番茄装筐后,通过电动运输车直接运出棚外。这场始于辽宁的“日光温室宜机化创新”,正让越来越多的北方设施蔬菜种植户,尝到科技带来的“甜蜜果实”。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摄)

我要评论
0相关评论
相关信息
  • 科研进展| 光热储一体化新模式助力温室环控绿色2025-08-14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设施植物环境工程创新团队发现,利用墙体复合相变材料可对室内太阳光进行光热解耦,为优化温室光热环控策略提供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Energy)》上。
  • 陕西延川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强服务保生产 大2025-07-15入汛以来,延川县高温与强降雨天气频发,给设施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为确保大棚作物安全生长,近日,延川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迅速行动,对永坪川、青平川、文安驿川及延水关镇主要棚区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与作物管理技
  • 现代设施农业重大引领性推广技术:种苗智能化立2025-07-08该系统针对穴盘种苗生产场景,以种植苗床为输送单元;在种苗种植区域内,采用轨道系统和自动导航机器人两种地面输送方式;在集中作业车间内,采用地面输送和空中天车悬挂输送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种苗全程自动化生产输送网络
  • 科研进展| 中国农科院环发所李涛课题组探究LED2025-07-03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李涛课题组完成的题为“LED补光对日光温室基质栽培草莓生产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的研究在《中国农业科学》2025年第58卷5期正式发表。
  • 戈壁滩上“长”出设施农业产业园2025-07-01出英吉沙县城,在茫茫戈壁滩上突然冒出星罗棋布的大棚,这便是戈壁设施农业产业园,占地1300亩,建设智能日光温室大棚233座,种植大姜、花卉、蔬菜等。
  • 新疆兵团:盐碱荒漠变成“果园菜仓”2025-07-01在一师阿拉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新疆汉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大棚内,通过精细化管理的沙培蓝莓长势喜人(摄于6月20日)。在一
  • 浙江大学喻景权院士团队:设施蔬菜栽培60年间主2025-06-091 蔬菜设施栽培与环境调控技术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时间较长,气温较低,导致数月无法进行露地蔬菜生产,为了解决蔬菜周年供应难题
  • 北方设施草莓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2025-06-09针对设施草莓生产存在水肥投入过量、果实品质有待提升的问题,集成了设施草莓草莓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
  • 旬邑聚焦“千万工程” 点亮现代设施农业新引擎2025-06-05走进旬邑县现代设施农业蔬菜基地,映入眼帘的有不少会呼吸的温室大棚,这也正是旬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产业振兴的缩影!
  • 【农民日报】“南果北种”何以长久?2025-04-29为什么近年来“南果北种”发展如此迅速?产业发展进程如何?未来还能怎样发展?
  • 温室网 版权所有 2000-2022 服务热线:010-53329002 请与我们链接:cnga@cngreenhouse.com京ICP备0905014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