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010-53329002
微信
我要采购>>发布产品>>
热门分类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要闻
新疆兵团:盐碱荒漠变成“果园菜仓”
2025-07-01 来源:兵团日报 阅读量:5 评论:0



在一师阿拉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新疆汉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大棚内,通过精细化管理的沙培蓝莓长势喜人(摄于6月20日)。
 

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千亩万吨”蔬菜产业基地,塔里木大学“设施果蔬黄沙无土栽培”技术科研团队成员现场采集番茄生长数据(摄于6月15日)。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娅莉 陈琼 文/图

在传统认知中,沙漠和沙地往往被视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然而,兵团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在一师阿拉尔市、十四师昆玉市,以及阿克苏、和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推广黄沙无土栽培模式,不仅实现了土壤改良与产能提升的双重突破,更催生出“点沙成金”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一组亮眼数据印证着这场变革激发出的强大力量:应用该模式后,作物可增产20%,水肥利用效率提升30%。漫漫黄沙正被神奇的“点金术”唤醒,化作生机盎然的“绿色银行”。

技术破局 解锁旱区农业生产“新密码”

6月15日,走进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千亩万吨”蔬菜产业基地的番茄大棚内,热浪裹挟着清甜果香扑面而来。红彤彤的番茄缀满藤蔓,工人们熟练地穿梭于垄间,采摘、码放、入筐……动作一气呵成,不一会儿,新鲜的果实便堆成了小山。

“每天有400吨番茄从这里运往阿克苏市和乌鲁木齐市各大批发市场,乌鲁木齐市民每吃1公斤番茄,其中就有1个产自咱们这里!”阿依库勒镇“千亩万吨”蔬菜产业基地负责人马兴站在硕果累累的大棚中,满是自豪地对记者说。

在南疆地区,阿依库勒镇“千亩万吨”蔬菜产业基地颇有名气:占地6000余亩、拥有480余座大棚,年产值5000余万元,为当地创造近550个就业岗位。

“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荒漠,如今能变身成为‘果园菜仓’,全靠兵团的设施果蔬黄沙无土栽培技术!”马兴一语道破“变荒为宝”的关键。

盐碱地治理,一直是世界性难题。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盐碱地开发利用,2024年提出,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推动“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结合;2025年进一步明确提出,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

新疆集中了全国60%以上的戈壁沙漠和30%以上的盐碱地,恶劣的自然条件束缚了传统农业的发展,如何让“不毛之地”成为“希望田地”?

在兵团农业、科技部门的协同支持下,塔里木大学科研团队历经多年攻关,创新研发“设施果蔬黄沙无土栽培”技术,以黄沙、炉渣为基质,通过精准配比与数字化水肥调控,成功突破盐碱土壤高盐胁迫难题,同时解决了传统种植病虫害频发、农药残留超标的顽疾。

“清洁化基质与数字化管控是核心。”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教授谭占明抓起一把黄沙解释道,35厘米厚的沙土下,一层高密度PE膜不仅阻断了土壤中的病菌和盐分上侵,还能精准控制水分和养分的渗漏,大幅提高水肥利用率。

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种植番茄,用水量从每亩500吨降至200吨,相当于每天节省3000人饮用的水量;作物根系生长速度较传统土壤栽培提高1.1倍,茎叶生长速度提升1.3倍;上市期可以提前60天,实现“一年两茬半”,产量能增长1.5倍。

智能创新 “种”出果蔬品质“新高度”

在一师阿拉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新疆汉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大棚内,智能化场景让人眼前一亮:自动温控系统的嗡鸣声与智能灌溉设备的滴答声交织成科技韵律;隐藏式喷头雾化出水,传感器如敏锐的“眼睛”实时校准湿度;蓝光闪烁的监测屏上,光照强度、土壤墒情、二氧化碳浓度等20余项环境数据的精准调控,为果蔬生长“保驾护航”。

恒温25摄氏度的大棚内,一排排樱桃树枝头挂满色泽艳丽的果实,在补光灯下泛着诱人的光泽。

俯身细察,这些樱桃的生长方式令人称奇——没有传统土壤的滋养,其根系深扎在特制花盆中铺就的黄沙里。在自动温控、智能灌溉与环境监测系统的精密协作下,原本种不了作物的黄沙,变得能够适宜樱桃树生长,结出的果实汁水饱满、香甜四溢。

“咱这大棚里的自动灌溉施肥机,就像个‘智能营养师’!”新疆汉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以介绍,设备能根据时间、流量和基质湿度,灵活精准制定施肥计划;透气管的巧妙设计,则为果蔬根系打造了“天然氧吧”。

在智能设备的精密协作下,沙培环境中的果蔬享受着比传统土壤栽培更精细的照料,品质自然更胜一筹。如今,新疆汉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的蓝莓、樱桃、圣女果等果蔬,因绿色健康、口感出众,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黄沙无土栽培模式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智能化创新上,更以显著的成本优势与病虫害抵御能力,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破局利器”。

“用数字说话最直观!”谭占明算起经济账:黄沙无土栽培模式的精准水肥滴灌,彻底解决了土壤板结、酸化等“慢性病”,实现土地连年耕种;病虫害发生率降低15%以上;农药化肥近乎“零使用”,“购买基质每立方米约为65元,每亩需80立方米基质,一次性改造投入费用5200元,相较于传统种植每年地力修复、病虫害防治的持续成本,黄沙无土栽培模式的长期收益远超预期。”

惠民增收 开辟轻松致富新路径

在阿依库勒镇“千亩万吨”蔬菜产业基地,科技正让农业生产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模式。

日光温室内,农户布海里切木·肉孜用手指轻点手机APP,卷帘机便自动升降调节棚温。“现在种番茄太省心了!远程物联网控制就像‘农业管家’,棉被升降、风口开关、水肥灌溉全能在手机上搞定,成本降了,人也轻松不少。”

这种“智慧种植”减轻了劳动强度,成为群众增收的“金钥匙”。马兴介绍,基地采取“务工学习+自主承包”两步走策略:先让周边农户在基地边打工边学习技术,待掌握本领后,鼓励其承包大棚自主经营。技术与销路双保障,让农户增收底气十足。

在南疆,黄沙无土栽培模式目前已推广覆盖3万亩土地、2万多座日光温室,带动2万余名职工群众就业增收。

“大学老师送来‘致富经’,我们只管照着种!”一师九团二十四连职工郑冒芝的喜悦溢于言表。改用黄沙无土栽培后,她彻底告别了除草翻地、防治病虫害的繁琐劳作,即便遇到极端天气,棚内作物依然生长如常。“现在种圣女果,一年亩产20吨,每公斤均价9元,相较于传统种植,既轻松又能多赚好几倍!”

在一师六团七连蔬菜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的“智慧”生产场景同样令人振奋。起垄覆膜机、撒肥机、移栽机等智能设备整齐列阵,轨道小车穿梭其中。

“从起垄到采摘全程机械化,未来还将推出更智慧的生产设备。”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设施农业团队首席专家王旭峰透露,科研团队正全力探索设施果蔬黄沙无土栽培领域的农机农艺融合模式,预计2026年智能化农机设备将在新疆及兵团全面推广,为荒漠农业加快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在一师六团七连蔬菜产业示范基地,工作人员察看沙培辣椒生长情况(摄于6月23日)。  
我要评论
0相关评论
相关信息
  • 戈壁滩上“长”出设施农业产业园2025-07-01出英吉沙县城,在茫茫戈壁滩上突然冒出星罗棋布的大棚,这便是戈壁设施农业产业园,占地1300亩,建设智能日光温室大棚233座,种植大姜、花卉、蔬菜等。
  • 打造农业新场景 拎稳首都“菜篮子”2025-06-12近年来,首农食品集团恪守“食安天下,惠泽万家”的企业使命,积极推动传统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条和优势产业集群,以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全链条服务首都“菜篮子”,用心守护市民的四季三餐,不
  • 宏福农业:从季节限定到四季飘香 小番茄促增收2025-06-096月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CCTV-13)《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时节》栏目用时3分28秒播出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番茄丰收盛景,报道了宏福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 椰壳里种出“番茄森林”!当番茄“渴了”“饿了2025-06-05这里的番茄生长不依赖土壤。番茄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它的“家”是椰子壳做的椰糠,根须稳稳扎在椰糠基质中。
  • 旬邑聚焦“千万工程” 点亮现代设施农业新引擎2025-06-05走进旬邑县现代设施农业蔬菜基地,映入眼帘的有不少会呼吸的温室大棚,这也正是旬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产业振兴的缩影!
  • 无土番茄亩产收益30万元2025-06-05初夏时节,武汉经开区东荆街武汉森岛帆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智慧温室产业示范园内,一派丰收气象。
  • 节水节肥超五成 亩均增产两成以上2025-05-295月的金昌,戈壁滩上阵阵风沙尚有寒意,金昌植物园的日光温室里却涌动着盎然春意。成排的番茄苗在椰糠条中舒展枝叶,嫩绿的茎秆已长至30厘米高,枝头零星点缀着鹅黄色的小花。这是金昌市首次引进椰糠条无土栽培技术
  • 在家种菜 无须土壤 一键种植2025-05-29设想一个科幻电影的情节:清晨醒来,在家中的智能种植舱里,采摘下新鲜的生菜、番茄等果蔬,摆放到餐桌上……
  • 德州财金智慧农业:让科技赋能番茄种植,重塑未2025-04-03在财金智慧农业产业园的玻璃温室内,每一串番茄的品质都被精准编码,每一束光照都经过算法计算,当番茄的糖度与酸甜比可以被精准
  • 外资浆果企业为何青睐云南2025-03-11与维先农业一样,美国浆果企业卓莓、澳大利亚鲜果蔬菜企业科思达、英国农业种植系统供应商黑革萝、浆果企业爱寺恩、智利浆果企业霍特水果、西班牙果蔬企业普拉纳萨和法国农场主合资的云南美鸣农业公司,均把云南作为
  • 温室网 版权所有 2000-2022 服务热线:010-53329002 请与我们链接:cnga@cngreenhouse.com京ICP备0905014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