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东援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决落实鲁疆两地党委、政府部署要求,扛牢责任、科学谋划,担当作为、精诚团结,推动新一批山东援疆工作实现“一个走在前、七个新突破”,有力助推了受援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山东援疆,支持山东援疆,激励山东援疆再上新台阶。6月23日,山东援疆工作指挥部举行鲁疆同心・共绘新篇媒体采风活动。大众新闻记者走进一个个援助项目实时报道,让大家全面客观了解我省第11批援疆取得的成果,以及鲁疆两地殷殷的山海情谊。

英吉沙县由济宁市对口支援,6月25日,记者全天在该县采访援建项目。
当日上午,出英吉沙县城,在茫茫戈壁滩上突然冒出星罗棋布的大棚,这便是戈壁设施农业产业园,占地1300亩,建设智能日光温室大棚233座,种植大姜、花卉、蔬菜等。
济宁援疆指挥部围绕英吉沙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引进山东百誉等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戈壁农业,从山东选派农业技术专家,组建济宁市农业技术人才援疆工作站,推动产学研结合,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让戈壁滩成为群众的“钱袋子”“菜篮子”,戈壁滩上开出幸福花。
强化科技创新,突破技术瓶颈
变废为宝增耕地。济宁援疆技术团队联合百誉农业研发申请多项国家专利,破解当地气候、土壤、用水等技术难题,在戈壁上成功种植了生姜、高原红玫瑰等作物,真正将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变成良田沃土。
就地取材降成本。把戈壁滩砾石填充到防护层中,用戈壁石做墙,成功将德国“被动式建筑结构技术”运用到大棚建设上,相比传统温室建造技术可节约建设成本20%,在不用辅助加温的情况下大棚温度常年保持在12℃以上。
创新种植微循环。采用沙培种植技术,通过水肥一体机和滴灌系统对蔬菜进行精准施肥和定时灌溉,将多余水分通过高分子渗透膜进行二次回收利用,实现节水90%,节省肥料50%,实现水肥循环使用。
搭建服务平台,助推农技推广
构筑产学研合作平台。济宁市援疆指挥部积极搭建高质量产学研交流平台,加强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济宁市农业科学院合作,联合建立英吉沙县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后选育引育适合当地种植的高原红玫瑰、百合、生姜等蔬菜新品种20余种。
深化农业技术服务。组建济宁市农业技术人才援疆工作站,从山东聘请37名农业技术人员,开展人员培训、品种展示、科技示范推广、农业技术服务等多项举措,帮助当地群众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加强学习沟通交流。组织英吉沙本地农技人员赴山东交流学习考察,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同时采取集中授课讲解、田间现场示范教学、技术咨询、“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培训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从业人员1.5万余人次。

创新运营模式,增强发展后劲
探索花卉产业链条。连续两年举办“喀什鲜花节”、成立喀什地区花卉协会、设立海外仓、开展专题招商推介会等形式提升英吉沙县鲜花的知名度,聚集优势资源做大做强花卉产业。
拓宽农业发展思路。在健全完善育苗、种植、收购、加工、销售、推广全产业链的基础上,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引导群众种植生姜、草莓、北海道香芋南瓜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发展农业蔬菜合作社1000余家,与群众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

带动就业促进增收。该产业园提供固定岗位300余个,带动英吉沙县新建温室500座、拱棚1.12万座,辐射全县4万座拱棚的种植和产品销售,解决了广大零散种植户最头疼的技术、管理和销售问题,带动当地1500多名农民就业,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山东百誉科技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红告诉记者,园区生产的鲜花、蔬菜已经出口到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坦。园区最大的特点是节水、节地,卡塔尔相关部门也表示,希望能把这种沙培节水种植技术在中东地区推广。
(大众新闻记者 张环泽 王玉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