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拥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大量闲置的戈壁荒滩等非耕地资源,是发展戈壁设施农业的理想之地。近年来,甘肃加快探索一体化推进生态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和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集成基质栽培、节水灌溉、品种改良、光热控制等现代技术,逐步实现“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以水肥一体化为主的节水节肥技术应用率达98%以上,戈壁温室单茬亩均用水约400方,较大田节水40%以上、节肥30%以上。据统计,河西五市15个县区、58个乡镇的20多万农户通过发展蔬菜和相关产业,每年增收20亿元以上。
据中国甘肃网报道,截止今年6月,甘肃已建成戈壁设施农业40万亩,从产量角度测算,相当于增加近100万亩农田,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00亿元。
近日,众多媒体聚焦甘肃戈壁农业,先后对其发展情况做了相关报道。我们一起来看相关内容。
甘肃拥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大量闲置的戈壁荒滩等非耕地资源,是发展戈壁设施农业的理想之地。近年来,甘肃加快探索一体化推进生态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和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集成基质栽培、节水灌溉、品种改良、光热控制等现代技术,逐步实现“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以水肥一体化为主的节水节肥技术应用率达98%以上,戈壁温室单茬亩均用水约400方,较大田节水40%以上、节肥30%以上。据统计,河西五市15个县区、58个乡镇的20多万农户通过发展蔬菜和相关产业,每年增收20亿元以上。
据中国甘肃网报道,截止今年6月,甘肃已建成戈壁设施农业40万亩,从产量角度测算,相当于增加近100万亩农田,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00亿元。
近日,众多媒体聚焦甘肃戈壁农业,先后对其发展情况做了相关报道。我们一起来看相关内容。
戈壁滩长出“果蔬工厂”——甘肃戈壁农业发展一线观察
初秋,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依然骄阳炙烤,酷热难耐。走进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的临泽现代寒旱农业产业园的双孢菇工厂化生产菇房,18摄氏度恒温下,白胖的双孢菇从肥沃的黑色基质中探出头来。

临泽现代寒旱农业产业园双孢菇工厂化生产菇房里的双孢菇。新华社记者宋佳 摄
“菇床架有6层,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光照、温度、湿度等指标均由电脑操控,采摘时才需要人工按照市场需求尺寸挑选采收。”临泽县怡泉新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宋虎基说,这样的菇房一共有24间,平均日产双孢菇10吨左右,不仅销往兰州、成都等地,部分产品还通过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口到中亚地区。
产业园的另一侧,智能化温室大棚内,一串串青绿色的葡萄挂满藤蔓,色泽鲜亮。
“这是极晚熟品种,口味清甜,北京上海等地的大超市都想和我们提前签订单。”张掖诚坤戈壁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经理张彪说,自家企业在园区的葡萄挂果面积约500亩,年产量预计750吨,可实现产值1500万元。

临泽现代寒旱农业产业园智能化温室大棚内的葡萄。新华社记者宋佳 摄
很难想象,在产业园建成之前,这里都是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
“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我们充分发挥戈壁荒滩的优势,集成基质栽培、节水灌溉、品种改良、光热控制等现代技术,打造了这一片寒旱农业产业园。”临泽县丝路寒旱农业发展中心主任宋体昌介绍,产业园占地3万亩,集绿色农产品加工、优质特色林果发展、食用菌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等多样态于一体,不仅吸引了58家企业入驻,还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河西学院等院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我们正在与河西学院团队实验培育褐菇,希望可以尽快投放市场。”宋虎基说。
利用荒滩开辟新天地,通过滴灌技术等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菜篮子”越来越丰富,农民的致富路也越走越稳。宋体昌说,目前稳定在园区务工的农民有200多人,平均工资3500元左右。有的农户还从“给别人打工”转成了“自己出资自己种”。
这正是甘肃戈壁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甘肃拥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大量闲置的戈壁荒滩等非耕地资源。近年来,甘肃省立足资源优势,向戈壁要耕地、向节约要水源、向科技要产量、向光热要品质,加快探索一体化推进生态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和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目前,全省已建成戈壁设施农业4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00亿元,成为武威、张掖、酒泉等地20多万农户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撑。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延链条,全力实施好产业集群项目,增加戈壁荒滩的农业产出。(新华社新媒体)
甘肃高台利用戈壁资源发展丝路寒旱农业
9月2日,菜农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采摘供港蔬菜。近年来,当地利用戈壁资源,做精特色产品,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据了解,高台县已建成粮食作物、供港蔬菜、高原夏菜、玉米制种、精品辣椒、设施西瓜等规模化特色产业基地17个,带动发展粮食36万亩、蔬菜18万亩、制种20.68万亩。
9月2日,农民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采摘番茄。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菜农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采摘供港蔬菜。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农民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采摘番茄。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菜农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采摘供港蔬菜。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农民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采摘辣椒。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智能农机自动播种、施肥、收割,田间作业却不见一人;手机上轻轻一点,随时掌握棚内温度、湿度、水肥灌溉等生产情况,降低了农户劳动强度;无土式栽培,植物工厂里的瓜果蔬菜同样长势喜人……在玉门,以科技为农业赋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让农业生产迎来“加速度”,为农业丰收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戈壁滩的“聚宝盆”
“十几年前,这里曾是戈壁荒滩,如今,已经成为玉门油桃、樱桃、圣女果等特色水果的重要生产基地。”玉门顺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万春感慨道,公司成立于2011年,起初流转了2780亩戈壁滩,建成了240座大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茫茫戈壁上拔地而起。
近年来,玉门市发展设施农业,变化很大。一变在数量。“九分荒漠一分田”的玉门,敢向荒漠要效益,如今戈壁农业大棚便有3.9万余座,5.48万亩。二变在质量。土墙变砖墙,水泥拱架升级为钢管拱架。各农业产业园区还实现了水肥一体化自控,达到精准水肥供应、节省基质、肥料的效果。三变在产量。大棚升级叠加品种优化,产量效益连连提升。

现代农业“点金术”
这些年对农户而言,种植品种单一的蔬菜已不再具有市场竞争力,必须引进品质好、更具吸引力的新品种才能确保有更高的收益。
在玉门市赤金镇生态韭菜产业园,通过组建韭菜专家工作站,与中国农业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等专家团队,对韭菜品种、栽培模式和韭蛆防治等技术开展研究攻关,筛选出适应性强、品质优良、产量稳定的韭菜新品种5个,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种植户引进了一个个瓜菜新品种,解决韭菜栽培品种单一、品质不高的问题,为增收打开了新路径。
近年来,玉门市以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为重点,引进瓜菜新品种149个,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64项,扶持发展年繁育瓜菜种苗300万株的种苗繁育基地3个,通过引进新产品,应用新技术,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
同时,建成酒泉市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基地14个,特派员牵头领办创办农业企业6家,申报科技项目23项、申请专利37项,科技人才领办创办企业、协会等共17家,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品牌培育和农民增收致富。
村里来了“特派员”
在玉门市的田间地头,活跃着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土人才队伍,他们长期摸爬滚打在乡村振兴第一线,“三农”情结深、技术底子厚、带动能力足,不仅有“泥土气”,还有“科技范”。
普及养殖技术、指导产业技术、新建繁育基地……到玉门市六墩镇昌盛村担任科技特派员三年多来,阿永录一头扎进村里,一心谋划发展,见证了昌盛村的变化。
2020年,阿永录了解到养殖湖羊市场前景好,养殖成本低、见效快,便决定做一名“牧羊人”。如今,阿永录还辐射带动全村100多户农户养殖湖羊,引领群众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盯着眼前事,阿永录心里已经有了长远的打算。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扩建养殖圈舍、带领农户增收致富……一项项新规划已排上日程。
产业发展,科技先行。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行动实施以来,玉门先后选派6批680名科技特派员到乡村振兴一线打硬仗、攻难题,把先进成熟的适用技术和科研成果送到田间地头,为产业兴旺保驾护航。(中新网甘肃新闻)
甘肃民乐:戈壁滩上嘎啦苹果喜获丰收
近日,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工业园区戈壁农业矮化密植苹果基地,300多亩矮化密植嘎啦苹果进入成熟采摘期,果农们忙着采摘、挑选、储运刚采摘的果实,现场一派忙碌喜悦的丰收景象。
果农们正在采摘苹果(央广网发 王晓泾 摄)
果农们正在采摘苹果(央广网发 王晓泾 摄)
果农们正在搬运苹果(央广网发 王晓泾 摄)
果农们正在挑选苹果(央广网发 王晓泾 摄)
果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央广网发 王晓泾 摄)
据了解,民乐县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优势,创新果树栽培模式,采用矮化密植、立式格架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育种植了红钻嘎啦、思尼克嘎啦、精灵嘎啦等新品种苹果,由于不施农药,果实口感好、果型美观,上市后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央广网兰州)
甘肃张掖戈壁滩珍稀菇类集中采集上市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