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成贵,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李成贵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应该发展好都市现代农业,并必须坚持以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为目标。首都的农业不仅具备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还具备很强的社会文化功能,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产品主产区是不同的,必须符合首都的功能定位,发挥大都市京郊农业的优势。 李成贵提出,北京的都市农业,除了有粮食生产的功能外,还应该在现代种业、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上发力,走出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他表示,在京郊一些村镇,民宿、观光、采摘等业态已经是当地农村产业的支柱,是许多村民们在家就能挣到钱的“金饭碗”。 因此,京郊的都市农业应该可耕可游、能采能赏。当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被尽可能释放出来,京郊乡村振兴的潜能才能被最大激发出来,北京农村才能更好地实现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让村民致富增收的目标。 李成贵建议,北京要全面发展都市农业,需要将京郊的闲置资产盘活起来。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完善行业认证和运营标准,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还应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并对农民在融资、税收与保险等方面给予便利和优惠,同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都市农业。 另外,政府需要赋予乡村经营主体更大的土地资源权能,在规范科学的政策体系下,经营主体能够让自己的资源进入市场,变成经营性资产,从而让区域内的农业形态更丰富,让乡村振兴更有活力。
李成贵认为,北京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必须重视农业经营主体的现代性。农业经营主体的现代性主要是指其在生产要素的配置方面的现代化,而经营主体缺乏现代性是制约北京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需要在现代化过程中,提升符合中国特色的经营主体现代化水平。 “应该提高农民现代市场意识和现代化服务能力。让京郊大地涌现出更多的新农人,从而推动北京的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