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010-53329002
微信
我要采购>>发布产品>>
热门分类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动态
中非合作,交流农业“致富经”
2021-02-02 来源:人民日报 阅读量:153 评论:0
 

在位于莫桑比克的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的水稻田里,中国专家在进行田间管理指导。中铁二十局供图

中国援多哥农业示范中心的当地员工喜马拉在地里给玉米去雄。江西中煤建设集团供图

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种植的第三季水稻获得丰收。图为丰收稻田的航拍画面。中铁二十局供图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多年来,中国同非洲国家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农业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广袤的水稻田和示范园获得丰收、当地人员经过培训成为技术“带头人”、新品种新技术为非洲经济发展提供新增长点……中非农业技术交流,为非洲国家增强粮食供给能力、促进减贫事业作出贡献。

“好味道”创造好日子

在莫桑比克加扎省首府赛赛市一望无际的水稻田里,几辆拖拉机一起开动,掩籽、开沟,无人机在空中盘旋,喷洒除草剂。

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是目前中国在非洲最大的水稻种植项目。为进一步提升种植效益,新一季水稻种植中采用了新的旱直播技术。经过3个多月努力,项目在修复上一季3.7万亩农田的基础上,新增复垦农田3000亩,水稻种植总面积突破4万亩。

 “我们总结了前3年的种植经验,提前播种,引入先进种植技术和资源,采用多种播种模式,种植速度及幼苗成活率大大提高。无人机等农业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切实提高了播种和田间管理的工作效率。”项目负责人胡计高介绍说,通过采用“公司+小农户”合作种植模式,公司负责土地开垦、沟渠清理、围堰修建,中国农业专家带着当地农户播种,传授水稻种植、农机操作等技术。

依靠上一季种植水稻的收入,当地农户曼努埃尔·比拉一家最近把房子里里外外修缮了一番,还新添了几头牛。比拉一家15口人,以前全靠放牛维持生活。看到周围朋友因种植中国水稻改善了生活水平,比拉也向当地政府申请参与合作种植。“上一季,我家种了两公顷水稻,平均每亩产粮467公斤。挣到的钱相当于此前我工作一年半的收入。”收入提高,比拉的干劲儿更足了,“我要多学些种植知识,争取更好收成,让家人过上更好生活”。

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由中非发展基金投资支持,由中国铁建下属中铁二十局合作管理。目前,项目以大米种植为主、多种粮食及经济作物种植为辅,集农田开发、粮食生产、仓储、加工和销售为一体。时任莫桑比克总统格布扎在考察该项目时,高兴地将这里出产的大米命名为“好味道”。如今,“好味道”已成为莫桑比克家喻户晓的品牌。

2020年4月,莫桑比克为防控疫情进入全国紧急状态。粮食等大宗商品进口严重受阻,市场上成品大米价格上涨且运送困难。项目主动对接当地政府和投资方并达成协议,将收储的水稻加工为成品大米后,以成本价发放给合作农户,再以现金方式结算收购款项。种植户阿黛利娜·曼希克办理登记结算手续后,领到150公斤大米,在项目厂区门口高兴地跳起了舞。

“带头人”培育示范田

“我家兄弟姐妹多,以前常年断粮。种植杂交水稻后,全家人不再发愁吃饭问题。这样的致富本领,我要传授给乡亲们。”27岁的恩斯特是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佳县林格4村村民,也是中国援布隆迪农业专家组培养的农民技术员。去年,他被安排到锡比托克省示范基地常驻,跟着中国专家在田间地头穿梭,为农民们答疑解惑,当地水稻产量由每公顷2—2.5吨上升到7—7.5吨。

目前,锡比托克省的400多公顷示范水稻田开始陆续播种,恩斯特继续驻场指导。“看到乡亲们种植杂交水稻收入翻好几番,有的家庭还盖起了二层小楼,我非常高兴。”

恩斯特的出色工作得到班扎省农业厅的嘉奖。像恩斯特这样的当地农村“带头人”还有很多。今年,中国援布农业专家组将向布隆迪12个省派出36名农民技术员,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专家组还将开展25个水稻新品种试验,同时进行高山区苹果试验、稻草就地还田提升地力技术等科研工作。

中国水稻专家杨华德已担任3期专家组组长,获得了布隆迪农业部授予的“突出贡献奖”。据杨华德介绍,当地政府借鉴专家组开展的杂交水稻示范村建设经验,改革支农资金管理模式,按生产性投入基金管理模式发展杂交水稻,实现资金保值,促进产业发展,并在未来7年规划中明确将推广杂交水稻作为核心工作。“我们希望‘援助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方民众’。”

“中国在非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减少贫困、消除饥饿、保障粮食安全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农产品的增产增收,从而进一步改善民生,推动国家发展。”布隆迪总统恩达伊施米耶高度评价示范中心的工作。

“扦插条”长出大果园

在中国援多哥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一颗颗硕大、通红的火龙果,讲述着中国专家“将6段扦插条变成10亩果园”的故事。

多哥气候和中国海南省类似。中国援多哥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决定引进适宜当地条件的经济作物。2017年10月,6段长约20厘米的火龙果扦插条,被中国专家从海南带到多哥。在火龙果引植过程中,中心负责人黄才立和同事们悉心试验,采用以草治草的方法,并采取滴漫灌相结合的灌溉方式,解决了因地涝烂茎问题。2018年底,火龙果树结出了果子。经过试种证明,经济价值较高的火龙果可以很好地适应当地土地情况。

这里的火龙果还以果肉红艳、口感清爽、甜味适中而闻名。种植园已成为示范中心的热门“景点”,当地民众纷纷前来参观。去年7月,时任多哥农业部部长巴塔卡特意前来了解火龙果种植情况及市场行情,临走时还带走几段枝条,希望在农业部试种,并在多哥推广这一技术。

中国援多哥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实施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除了火龙果,还种植蔬菜、水稻,养殖蛋鸡。如今,示范中心的蛋鸡养殖场日产蛋8000枚以上,产蛋率超80%;水稻示范田产量达8吨每公顷,是当地平均产量的2.3倍;月产1至2吨大米以及玉米和各类蔬菜,除满足多哥市场需求外,还销往加纳等周边国家。

中国专家帮助多哥培训了850余名农业技术人员。喜马拉曾是一名泥瓦工,在示范中心培养下,已成为中心人事经理兼农业技术主管,获得了“多哥中资企业优秀员工”称号。喜马拉说,中国的农业发展经验是非洲民众非常需要的,中国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助力非洲国家不断发展。

(本报约翰内斯堡电 本报驻南非记者 吕强)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01日 第03 版)

我要评论
0相关评论
相关信息
  • 宁夏保障设施农业用地3.21万宗40.74万亩2024-12-1112月3日,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获悉,为适应设施农业集约化、工业化、系统化发展变化和产业用地需求,近年来,我区围
  • 辽宁大连都市现代农业综合评价居全国前十2024-12-09地处北纬39°寒暑交界黄金地带的大连,位于环渤海水产、水果优生区的核心位置。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大连坚持向土地、海洋、设施农业要产量,向科技要增量,积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应体系,推动都市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 吉林通化推进百万亩棚室工程建设2024-12-09吉林省通化市积极融入百万亩棚室建设工程布局,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打造棚室特色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品牌支撑,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优化发展。
  • 做强“菜园子” 保障“菜篮子”2024-12-03近年来,河北全力推进京津冀农业农村领域协同发展,着力建设环京津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菜篮子”产品产得出、用得上、品质高。
  • 形成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广州市天河区举行专场2024-12-02天河区作为广州市的农业科技支撑区,始终致力于打造开放合作的农业高地,近期开设专场推介会。在推介会上,天河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全球介绍天河区投资环境及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重点,与在会的企业家们共同见证
  • 育苗大棚电气化 河北饶阳蔬菜生产提档升级2024-12-02在河北省饶阳县南北岩村众瑞种苗园区的育苗大棚里,绿油油的秧苗在一个个种植盘内整齐排列。
  • 北京“茄子大王”河北种菜记2024-12-02“河北种菜北京销售,我这是沾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光。”李军笑着说。
  • 坚决防止“大棚房”问题回潮反弹 牢牢守住耕地2024-11-2911月27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大棚房”问题常态化监管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扎实推进“大棚房”问题常态化监管工作,坚决防止“大棚房”问题回潮反弹,确保农地农用,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 北京昌平区打造新模型新场景,为首都农业高质量2024-11-28相比传统均量灌溉技术模式,该模式可节水10%以上,提高产量5%至10%,也保障了果实的品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农艺师李友丽告诉记者。
  • 2024年海淀区高效设施蔬菜新品种展示项目现场观2024-11-28近日,北京市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在首农翠湖工场举办2024年海淀区高效设施蔬菜新品种展示项目现场观摩会。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校专家受邀出席。
  • 温室网 版权所有 2000-2022 服务热线:010-53329002 请与我们链接:cnga@cngreenhouse.com京ICP备0905014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