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组现场观摩指导
在现场,无人驾驶拖拉机悬挂甘蓝收获机实现了自主对行和连续采收,运输机器人实现了与收获机同步作业与往返运输,巡检机器人按照轨迹设定实现了田间巡检、实时数据传输、对靶施药作业。
无人驾驶采收
运输机器人
巡检机器人
对靶打药机器人
据了解,我国蔬菜生产面临着用工难、成本高、熟练机手稀缺、作业环境艰苦、作业精准性差等问题,需要将智能化技术运用到蔬菜生产农机装备上,通过技术集成实现无人化、少人化作业,降低机手的工作强度、难度,提高作业的精准度和生产效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智能化管理团队于2020年开展了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智能协作技术研发与应用,实现了甘蓝生产的田间深松、旋耕、起垄、移栽、水肥、采收、运输等流程环节的无人化作业,该成果被列为农业农村部2020年十大引领性技术。2021年,成果扩大应用场景,实现了无人农机作业、田间水肥管理、物联网数据采集等全程智能化集成,在河北赵县、重庆等地进行应用示范。2022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中科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联合成立蔬菜无人农场群体智能联合实验室,基于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智能协作技术进行应用领域拓展创新,联合研发的驾舱拖拉机、巡检机器人、打药机器人、运输机器人等一批机器人产品相继投入生产应用,蔬菜无人农场的技术体系已初步成型,技术成果在北京昌平、河北沧州、内蒙古乌兰察布、湖北武汉、天津静海等地进行生产性应用。从整体效果上看,以甘蓝和辣椒为代表的蔬菜无人农场从种到收环节只有移栽机和采收机需要3~4个劳动工人协作,其他环节全部实现了无人化,综合人工成本较传统种植减少了55%、用水总量减少35%以上、产量增加3~5%。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吴华瑞副主任表示,下一步研究攻关方向将包括:一是宜机化、宜自动化蔬菜品种选育、育苗环境水肥控制、自动取苗投苗机械手;二是与起垄机协调配套的铺管、覆膜、移栽一体化机具;三是可实现多行采收的甘蓝联合收获机与配套无人化驾驶系统;四是继续优化蔬菜无人农场建设方案,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与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