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到稻田镇崔岭西村村民崔新中的蔬菜大棚内,他一边向记者介绍自家无土栽培的西红柿,一边用手机现场演示大棚的智能化操控。

在这个占地四亩多的大棚里,共安装了包括智能放风机、智能植保机等在内的近10种智慧设备,代替了大部分农事操作所需用的人工,与以往“刮风下雨往棚里跑”的情况不同,如今遇上恶劣天气,崔新中也可以坐在家里“躲清闲”,通过手机APP便可远程操作,节省了60%的劳动力。

将智能化设备应用于蔬菜大棚,实现“云上”种植管理,寿光农业发展也从“汗水农业”迈向“智慧农业”。近年来,寿光与中国农大、北京农林科学院等40多家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成功引入华为农业、海尔卡奥斯等数字龙头企业,建成投用了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等18个、占地2.3万亩的智能化园区,全部覆盖大型水肥一体机、智能温控、自动补光等新技术。同时,有5万个大棚应用了物联网装备,其中1.6万个大棚应用了现代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装备,蔬菜大棚变身成为“绿色车间”,蔬菜园区变身成为“绿色工厂”。

在位于古城街道的一处高端示范园区内,一株株无花果在智能化设备的呵护下长势良好。据了解,该示范园区占地400亩,建有高标准智能温室1个,200米以上智能化阳光温室大棚30个,棚内各类智慧化的设备一应俱全。

古城街道高品质示范园区技术负责人 刘广:“厅内安装了自动的补光灯,还有全自动弥雾机、自动打药喷雾,我们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整个厅内的重要操作,最大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

此外,园区还通过分布在各个棚内的感应器,对农业生产环节的空气温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湿度等信息进行采集,并及时传输到云数据管理中心,通过特定的算法建立云数据库,为园区提供精准的生产管理依据。
古城街道高品质示范园区技术负责人 刘广:“这个屏幕就是用来监测整个大厅内的温湿度、光照条件,通过数据的监测,我们能实时调控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