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了解,2020年10月,海口市菜篮子集团开始与信义公司进行合作,经过对200亩光伏大棚开展了两轮的试验种植。由于之前未充分调研农业种植的基本要素、科学论证,光伏板大棚存在防雨能力不足、排水能力不足、冬季光合不足等缺陷。为解决好上述问题,2021年1月中旬,在省、市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海口市菜篮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敏及时组织集团公司及信义公司有关人员及农业专家进行现场办公,进行集中“会诊”,梳理有效的解决办法,用两个月时间深入展开整改,取得了较好成效。

据介绍,海口市菜篮子集团科学制订改造方案。科学调整大棚高度与间隔,保障种植蔬菜光照时间。光伏板支架高度由原来的高度再提高30厘米,二组光伏板之间距离由原来2.5米扩宽到3米,光伏板的走向统一调整南北向,这样上午太阳光与下午太阳光可以照射进棚。光照时间会增多,对作物生长有利。每个棚的四周安装防虫网及卷网器,减轻虫害。高温时,可以打开防虫网,通风、散热、降温,有利蔬菜生长。棚与棚间增加了农用薄膜防雨,安装水槽将雨水导入水沟,栅内建设水沟,建设简易道路,有利机械化作业,这样做的好处是,防雨、防台风,防止水土流失,保水保土保肥;对棚内种植的红土壤进行土质改良,具体措施:纠酸,红土壤多数偏酸,PH值在5.5以下。使用熟石灰、使用偏碱的肥料,使土地PH值中和。使用有机肥、畜肥。发酵后的家禽肥。每亩使用1600斤-2000斤。补完土壤的中量元素。钙、镁、磷、锌,使之满足蔬菜生长的需求。针对光伏板透光率不足20%的实际,进行科学补光。小苗每天3小时,种苗5小时,大苗7小时。满足蔬菜生长过程中必要光合作用,只需要每天发电量的0.5%左右来补光,就可以满足蔬菜生长的光合作用。种植用水实行喷洒淋系统供水,水肥一体化,水源是使用风圮水库水,符合蔬菜种植用水标准。大棚土地的规划与平整。参照农业农村部2012年设计的蔬菜温室大棚标准48米×40米为一个单位大棚的标准规划。考虑到光伏发电多选址在山丘、坡地的实际情况,大棚长度宽度均可以适当调整。每个棚的四周修建宽50厘米、深50厘米砼“U”型水沟。排水防涝、防止水土流失。两个棚之间修建一条道路,宽3.5至4米,方便农耕机具的进出,方便种植农资物资及种植采收的农产品运输。优选种植的品种和不同品种的轮作。根据不同的土质、环境选择不同品种蔬菜瓜果来种植。实行科学规划合理选择不同的蔬菜品种进行轮作。

同时,扎实进行试点改造。为节省成本,提高整改效益,信义公司根据市菜篮子集团提出的改造方案,并在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先期组织对福昌地块38亩光伏大棚进行改造,并克服春节前后用工难的实际,加班加点,利用50多天的时间完成了38亩光伏大棚的改造,使之更加符合蔬菜种植的各种条件。元宵节过后,即投入了生产。
2月中旬,在光伏大棚按照整改方案完成改造后,市菜篮子集团农科公司组织技术骨干力量展开了试验种植,他们结合大棚条件和土壤条件,挑选了金品5号白、广东菜心、上海青、黑叶白、小芥等菜品,采取直播和移栽两种方式展开了种植。
目前通过全面升级改造后,从试验种植的情况来看,种植周期在32天至40天左右,亩产在1500斤至2000斤左右,一茬菜的种植周期比改造前缩短了近半个月左右,产量也提高500斤左右。农光互补难题的破解,既提高了种植效益,也提供了解决本地蔬菜淡季产量低的探索经验。

下一步,海口市菜篮子集团将进一步与信义公司展开深度合作,建立有效合作机制,按新方案推动光伏大棚建设,满足蔬菜种植的条件;对不能进行种植的地块,按照能够进行养殖或能够菌类生产条件进行建设;将市菜篮子农光互补基地打造成一个生态、绿色、环保、循环的农业产业园区,为助力海南平价菜惠民行动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