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前刚发给河南客户5万株苗,目前黄瓜苗、辣椒苗和苦瓜苗正在起苗。”7月8日,兰陵县向城镇鸿强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军见说。目前,合作社育苗基地有60座育苗大棚,可以繁育辣椒、黄瓜、西红柿、草莓等几十种果蔬种苗,年育苗能力达1.8亿株,其中90%供应兰陵当地市场。

郭军见在育苗基地查看苗情
今年43岁的郭军见大学毕业后,种过地、贩过菜、卖过农资、办过企业,2010年创办了鸿强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合作社已发展社员5000多户,服务土地面积6万余亩;建立起“技术专员、村级服务站、社员”三级技术服务体系,通过提供标准化的产前技术培训、产中技术指导、产后销售服务,辐射带动社员每亩年增收两万元左右。此外,郭军见还带领团队将当地一年一季的黄瓜种植改为一年两季,并发展温室辣椒、茄子、苦瓜等品种的轮作套种模式。同时,投资建成鲁南苏北地区规模较大的标准化种苗繁育工厂。
“种菜之前,我们考察了兰陵和寿光的蔬菜产业和市场,发现无论是蔬菜种植面积,还是蔬菜产量,兰陵都很强,唯独种苗繁育相对较弱。”郭军见说。他决心把创业重点放在蔬菜种苗繁育上,“育苗短板就是机遇,也是今后的方向”。
2012年,与郭军见搭伙创业的朱兴杰主动请缨去寿光学育苗技术。学了近一年后,朱兴杰信心满满地回来了。“第一棚育了10万株苗,不是捂苗就是烂苗,几乎全军覆没。”照搬技术的朱兴杰跌了个大跟头,急得一个月瘦了20多斤,长了满嘴水泡,“那时候全基地就我懂育苗技术,都指着我呢,可实际操作却没有弄好,真是又恨又恼,一天不吃饭都感觉不到饿。”

朱兴杰现在既是技术负责人,又负责基地管理
“后来我和老朱商量请了个技术专家过来指导,原来不同的育苗环境对育苗影响很大,要因地制宜,后来我们就慢慢摸清门道了。”郭军见说。现在,合作社已经建立了以朱兴杰为代表的专业育苗团队,而且还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和临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试验育苗环境控制、品种选育、栽培管控等技术。
随着基地育苗能力的提升,合作社的技术和管理团队逐渐成熟,产业带动效应日趋明显。“目前我们有专业管理人员30名,育苗大棚棚长50名。”郭军见说。从科研育苗到合作社经营,再到育苗大棚管理,已经形成了标准化流程。

于红霞(右)和同事在棚里工作
作为2号育苗大棚的棚长,兰陵县新兴镇西新兴村村民于红霞每天早晨五点半就准时赶到育苗基地,晚上六点后才回家。2号育苗大棚的种苗环境监测、水肥药管理、用工安排等都归于红霞管,而且大棚的苗量、出苗率和工时等与她的工资直接挂钩。“每个月四五千块钱,到是不累,主要得把所有的活安排好才行。”于红霞说。她现在一个月能拿到四五千元工资,“有时候管俩棚,工资还会高不少。”
“现在是淡季,育苗工人三四十人左右,每年9月至来年6月是育苗高峰期,每天需要四五百个工人。”郭军见说。育苗既是技术型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可带动大量周边村庄村民就近就业,“而且周边菜农用苗更方便实惠,想种啥菜随时能定苗”。

郭军见在蔬菜大棚里(资料图)
作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齐鲁乡村之星”,今年3月2日,郭军见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下一步我要发挥好党员的带头作用,帮助更多的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当好乡村振兴的‘领头雁’。”郭军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