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行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既是蔬菜生产大国,又是蔬菜消费大国。其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居民的饮食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的蔬菜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年产量抑或是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这些年,蔬菜生产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特别是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六大传统优势区域集中度进一步增强。
在当前市场开放、菜源扩大、品种增多的现状下,对蔬菜的品质要求是越来越高,蔬菜生产由数量向质量转型。因此,蔬菜总量在结构性、区域性和季节性方面明显过剩的情况下,以质取胜无疑是蔬菜种植行业、蔬菜销售行业再上新台阶的出路。
蔬菜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消费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近几年蔬菜的发展趋势是,人们对蔬菜的品质要求是越来越高,而且对于品牌蔬菜的信赖也越来越明显;设施农业的普及,以及运输的便捷、储存技术的发展弱化了气候差异因素,随着大棚等农业设施的普及,北方地区以前冬季种植的蔬菜,通过设施的改善可以随时种植。农业信息成了从业者的必备工具,信息与技术相较于传统经验更能让种植者规避种植风险和提高产量。
农业的发展更是奠定了农业从业者观念的更新迭代,从2020年开始,一场不期而遇的“疫情”更是加速了蔬菜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蔬菜销售流通环节更是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靠运气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少
有档口朋友说入行十多年有货源了,可以发两条车卖两条车,这在一级批发市场里只能叫基本功。运气好时,发一车赚一车,运气不好时,就很难赚钱。亏钱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失败了还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一直只怪大环境、怪天气。
如果我们入行十多年,行业中该接触的事与物,什么样的大环境不都懂,都还没有整理一套思路,人云亦云,别人什么好卖就跟着发什么,没有一点自主创新的理念,这是很危险的。
我们自问一下自己生活当中所接触的和所看到的行业当中,有哪一个行业当中的公司或个人十多年不创新不改变还能继续生存的?就算是有,拿他和他的同行做一个比较,看看是守旧走老路的有希望,还是坚持搞创新的有生命力。商场如战场,做菜行业也是如此,不能是羊就怕狼,躲在哪都不知道。

大平台大团餐公司开始直接从基地发货,慢慢影响市场变化
去除中间环节,产地直达,直接从地头到餐桌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大家都认为果蔬从地头到餐桌中间环节,就现如今现状很难改变。都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产能过剩,质量堪忧等根本问题。是的,如果是以前所谓的小生鲜电商公司,很难改变什么,基本都撑不过两年就倒闭,水漂都没打起一个,更别说要去中间环节。
但自去年疫情发生后,情况有了不小的变化:不少大互联网公司进入社区团购平台,利用烧钱补贴,一下就把销量做起来了。城市蔬菜终端市场是一个存量市场,每天消耗都是相对固定,所以货源供应也相对固定。为了有稳定货源供应 ,一些规模大的平台已经开始自找大单品供应商进行供应,直接对接到源头不进入批发市场,这个模式已经跑通。
当然,也有不少朋友说现在平台能从基地发货,是因为现在产能过剩,所以能拿到货,货少时就平台不一定能拿到货。其实这个反推过来,现在批发市场难卖也正是因为货太多,再加上一些平台从基地直发,又分流部分客源,这就更难走货。现平台从基地发货量比较大的单品有西兰花、土豆、番茄、番薯、洋葱等好运输的单品。
除了平台,一些团餐类配送公司规模也越来越大,单广东就有两家全国市场占有率最大的配送公司,年销售额超过几十亿一家,这类公司也开始找基地发货,多少对批发市场也有影响。此外,社区生鲜连锁规模的的公司也是一样,部分单品集中采购集中发货。
不管是平台还是其他渠道,他们都一个共同特点:资本不断加持,本身良性发展,稳定的终端销售渠道:餐饮、饭堂、家庭。这类公司跟基地合作需求量稳定,后面也将是产区抢货的主力军之一。
我们的思维不能停留在几年前,特别是今年国家政策加大力度支持农业,行业已经进入快速变革时代。我们不要老守着一些旧观念和经验,特别是在风口的批发市场,将会迎来很大的变革。
微信、支付宝只用了不到5年时间,让我们带手机和身份证走遍全国,替代了几千年的货币交易。不进则退,建议大家多了解行业相关政策及市场动向,与时俱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全国蔬菜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