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常咱心里估摸着果树生长时间,碰上气温忽降忽升或者育苗期,三天两头地要往地里跑,就怕温度不达标,果树遭殃。”王浩在几年前因为一时疏忽,棚内温度升高忘记通风,导致种在地里的西瓜苗子被烧毁一大片,至今心有余悸。“现在不害怕了,手机里能看到棚内温度变化。昨天它就提示我气温上升,我就知道要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了。”王浩乐呵呵地说道。
随后,王浩解锁手机屏幕,打开智慧气象服务客户端,展示出棚内温度的实时情况。他介绍:所有数据全部来源于棚内装置的一台新设备,通过扫描底部二维码轻松注册成功,之后同步一系列数据,便掌握了农业种植的“云端”操控。
“这是我们实验室研发的便携式智慧农业信息化装备,对当前设施内的实时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数据进行采集入网,具有低成本、费用低、长待机、高可靠性等特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大)农业物联网实验室专家王东教授告诉记者,采集设备首次亮相于第27届杨凌农高会,受到了广大农户青睐,专家组成员还给他取了一个温馨的名字——“农情小卫士”。
“依据气象局在天气预报预警检测的数据基础,结合农情小卫士采集的室内信息,同时汇总到杨凌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在移动端为用户农业生产提供气温预警和气象建议。”杨凌气象局气象台(气象服务中心)台长王百灵说,两者结合将预警工作由室外延伸到室内,信息化的服务打破传统预警发布的繁复壁垒,为设施农业升级,加速农业生产高效栽培。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深入实施“区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等多项举措,成功连接科技研发到农业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为更多一线农户送来“科技服务”。据了解,杨凌智慧气象服务平台能够根据农户配置的个人资料,对照专家定义的作物生长模型进行分析,自动将最新、最适宜的生产知识推送给农户,涉及品种及生长阶段知识、肥水药知识、作物生长过程适宜条件知识等方面内容。目前已在创新园、智慧农业示范园以及专业合作社等20个示范点推广应用。
有了科技助力,王浩充满信心。他前不久刚扩大了种植规模,现在跟着手机里的“云服务”,期盼着云端之上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