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贺兰神十万亩有机葡萄生态园内,45岁的张彩霞每天早早地就来到园区内进行铲草等系列劳作,时刻观察葡萄的长势情况,直到下午1点左右收工回家。
这样的日常工作让张彩霞每月有近5000元收入。在此工作近14年的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之前我就在家里务农,没有很高的收入。从葡萄产业园区刚建立,我就过来工作了,经过一系列葡萄种植和管理培训,我拥有了一技之长,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张彩霞说。
在宁夏,数以万计的农民和张彩霞一样,得益于近年来宁夏葡萄酒产业集群的建设,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实现家门口就业。
贺兰山东麓是世界公认的酿造葡萄种植及中高端葡萄酒酿造“黄金产区”,葡萄酒产业是宁夏的特色产业、明星产业、富民产业,也是对外开放的“紫色名片”。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指出,宁夏葡萄酒产业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假以时日,可能10年、20年后,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近年来,宁夏以实施葡萄及葡萄酒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为抓手,聚焦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人才孵化、成果转化等重点领域,实施科技人才类项目10个,占21个产业集群项目的48%,推动葡萄酒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推动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
曾经的宁夏,因为采矿采沙让土地变得支离破碎。一个个矿坑宛如一个个疤痕,镶嵌在大地之中。随着近年来葡萄酒产业集群的建设,宁夏以生态治理优化产业布局,向生态修复要效益,进而提升宁夏葡萄酒集群发展效益。
6月中旬,走进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的宁夏张骞郡葡萄酒产业生态修复示范区,曾经的沙场已填满清澈的湖水,湖水四周青草芳芳,几台施工的吊车和几名工人正紧张地作业。去年11月开工建设的共享酒庄项目已经初具雏形。
项目负责人王嘉伟介绍,该项目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盘活低效存量土地,促进了空闲采矿土地的二次利用,为贺兰山葡萄酒产业发展提供了动能,为宁夏全面打造贺兰山东麓世界级葡萄酒文旅融合目的地增添活力。
“项目建成后,致力于服务42家个性化酒庄,采用智能化立体仓储系统,将有能力承载张骞郡1.1万亩酿酒葡萄园的酿造任务和成品葡萄酒的存储和管理任务,年处理葡萄原料能力达6000吨。”王嘉伟说。
宁夏张骞郡葡萄酒产业生态修复示范区只是宁夏致力优化葡萄酒产业布局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宁夏编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扩大“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知名度。集中建设195公里酿酒葡萄长廊,推进40余万亩荒滩地变“新绿洲”。
如今,随着产业集群建设的不断深入,宁夏已经构建起贺兰、永宁、西夏、青铜峡、红寺堡5大酒庄集群发展格局,产区130家酒庄从葡萄种植、酿造加工、品牌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2023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支持宁夏两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用于葡萄及葡萄酒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宁夏围绕实施新工程、打造新业态、开创新模式、聚焦新技术、搭建新平台、创设新政策“六新工程”开展项目布局及实施,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支撑、促进葡萄酒产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推动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2024年,集群区酿酒葡萄种植和开发总面积达到49.09万亩。现有酒庄和种植企业实体174家(其中已建成酒庄89家),可灌装(生产)葡萄酒1.04亿瓶。集群区内酒庄年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在集群项目带动下,产区先后培育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5家、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成长型雏鹰企业两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3家、数字酒庄8家,先后制定地方标准48项。
集群建设要求各个产业发展能够优势互补,集群区域内的企业可以更好协作,进而实现降本增效,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打造宁夏葡萄酒产业的金字招牌。从种植到加工,从生产到销售……宁夏围绕葡萄酒集群建设进一步完善育种链、种植链和加工融合链,以三链同建与“一核一带四片区”形成互补式集群发展的新格局。
在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新镇区,由宁夏贺兰红酒庄有限公司负责建设的占地14亩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中心仓建设项目即将投入使用。记者在现场看到,钢筋混凝土工程、门窗工程、钢结构工程已经完成,工人们正在为工程的最终验收而紧张地忙碌着。
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集采摘、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于一体的葡萄酒综合物流体系,主要建设内容是中心仓建筑面积3567.6平方米,包括冷藏间、穿堂、配电室、设备间等,该建筑共分为两个存储区,成品葡萄酒库区和冷库区。
“项目建成后,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品供需紧张的矛盾,稳定了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可安排当地近百个就业岗位。”该负责人表示。
据悉,中心仓项目建成后可容纳150万瓶葡萄酒的存储量。成品葡萄酿酒集中存储和增强对外营销的方式亦能促进周边1.3万亩葡萄种植基地建设进程的加快,尽快形成银川市的主导产业,并带动周边县市种植酿酒葡萄的积极性。
集群建设推动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各个链条的企业在相互协作中实现了降本增效。企业的协同发展带动了区域产业强镇的发展:位于永宁县玉泉葡萄小镇的宁夏农垦金禾生物公司从事葡萄及葡萄籽的植物提取加工,年处理加工1万吨葡萄皮渣,年可加工原花青素45吨、葡萄籽油300吨;位于青铜峡市鸽子山核心产区的西鸽酒庄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和市场定位,推出价位不同、风格差异的产品系列,目前形成了以西鸽“藤上藤”、西鸽N系列、玉鸽单一园、西鸽小酌为主线的产品系列。
随着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相关企业的集聚发展,已经涌现出永宁县闽宁镇、西夏区镇北堡镇、贺兰县洪广镇、青铜峡市邵岗镇、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等一批引领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的特色镇,辐射带动效应显著。
产业集群发展最重要的目的是提升农民收入。集群项目区内的葡萄酒产业已然成为宁夏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帮扶产业。
走进位于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立兰酒庄,43岁的生产车间主任刘莉正带领着车间操作工完成瓶装酒的商标贴牌工作。工人们有序地在生产线旁,熟练地将流水线上的每瓶葡萄酒进行检测、贴牌、擦拭。
“我是固原人,嫁到这边后原来只是在家务农,这几年随着葡萄酒产业的不断发展,我也开始接触这里,经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如今成为了一名生产车间主任,并且能够熟练地介绍任意一款我们酒庄生产的葡萄酒。”刘莉提起自己的经历,言语间充满了自豪。
更让刘莉骄傲的是,自己的大女儿正在宁夏大学葡萄酒与园艺学院上学,她们全家都是葡萄酒的“行家里手”了。
刘莉告诉记者,该酒庄生产车间目前常年固定用工15人左右,每人月均工资达5000元。此外,该酒庄自有的葡萄种植基地也间接带动季节性用工数十人,让企业盈利的同时也带动乡亲们提高收入。
无论是在葡萄酒生产线上工作的刘莉,还是在葡萄种植基地中劳作的张彩霞,都是葡萄酒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带动起来的农户。在宁夏,这样被葡萄酒产业集群带动起来的农户约7万户。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宁夏已经打造出整建制的红寺堡区、闽宁镇、昊苑村等移民聚居区发展葡萄酒产业,同时全自治区葡萄酒集群建设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酒庄+基地+产业工人”“酒庄+劳务公司+务工人员”等联农带农模式,为农户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带动农户的工资性收入达12.2亿元,户均收入1.7万元。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葡萄酒产业集群项目为载体,着力推动葡萄酒产业全产业链升级、融合化提质,以集群优势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将进一步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拓展农民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