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要闻
全球一半蔬菜都是中国产!卫星地图上都能看见蔬菜大棚!
2022-06-01  浏览:102
信息来源:有机蔬菜农场
    说起“瓜菜代”,今天的人可能不懂。但在20世纪50年代末,可以说十分重要。“瓜菜代”,顾名思义就是用瓜果蔬菜代替主粮来充饥。

图片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业歉收,居民粮食定量减少,副食品供应不足。毛泽东、周恩来果断决策,提出用各种代食品来替代粮食,其中就包括“瓜菜代”。

图片

这一时期,菜担起了填饱人们肚子的重任。“瓜菜代”的提出,使中国各地对蔬菜的需求量大大增加。1960年,蔬菜被正式划为“国家二类商品”,对居民实行凭票限量供应。

图片

然而,有限的定量,根本满足不了需求。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蔬菜供给缺乏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于是1988年,中国开始实施一项民生工程——“菜篮子工程”。

图片

“菜篮子工程”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供应不足的问题,第一个主要从生产角度,加强生产基地的建设。第二个主要是流通体制、市场体系的建设,包括在全国建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城里建城乡集贸市场。当时上海是“菜篮子工程”的第一批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责,专门来指导协调郊区蔬菜的生产,以保证市场的供应。

图片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杜永臣:“菜篮子工程”基本上解决了蔬菜短缺的问题,1995年,第二轮的菜篮子工程又很快地让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
        在卫星地图上,从山东寿光的空中望去,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密密麻麻的全是白色的块状。

图片

 这些白色的块状其实是温室大棚。说起寿光的大棚蔬菜产业,不能不提三元朱村的党支部书记王乐义。1988年春节前的一天,王乐义的弟弟从外地带回来1公斤鲜黄瓜,寒冬腊月里这几根水灵灵的黄瓜,让王乐义眼前一亮!

图片

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 王乐义:当时我们冬天只能生产叶菜,产不出黄瓜,试了几次都不成功,我说我们应该出去学,我们不会的不等于别人不会。

春节刚过,他就去外地取经。最终学成归来的王乐义带领村民反复试验,大胆改革,建成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填补了山东寿光冬天不生产夏季菜的空白!寿光地区也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蔬菜供应基地。

图片

如今中国约1/3的蔬菜,由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
        四川彭州市的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是重要的“南菜北运”物流中心,日均蔬菜交易量将近亿吨。庞大的交易量背后是四川丰富、充足的蔬菜供给能力。在这些蔬菜品种中,有一种外地了解不多的独特的蔬菜——“儿菜”。

图片

        四川省眉山市某生态农场技术员 张冯媛:四川特有的儿菜,做泡菜、酱儿菜,想怎么吃都可以。这种在四川、重庆等地俗称的儿菜,别名芽芽菜、抱儿菜等等。
图片

成熟的儿菜外叶碧绿,茎皮绿白相间,味道清香微甜。四川人吃儿菜,早已成为骨子里的爱。

图片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形成六大蔬菜生产基地,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新鲜的蔬菜。

六大基地
华南及西南热区冬春蔬菜生产基地
长江流域冬春蔬菜生产优势区
黄淮海及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产区
云贵高原夏秋蔬菜优势产区
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产区
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优势产区
 
        中国人不仅能在土地上种出丰富多样的蔬菜,还把种菜的地域扩展到河湖中。不仅如此,如今科学家甚至已经找到完全不依赖土地、水甚至阳光来种菜的办法。
图片

▲中国第一个智能型植物工厂

图片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副所长 杨其长:通过模拟植物所需的光、温度、湿度、营养等要素,可以在完全工厂化的条件下进行植物生产。 这项颠覆性技术摆脱自然的束缚。在城市之外、甚至农田之外,在荒漠戈壁、海岛水面、边防哨所、远洋舰船、甚至是太空空间站等特殊的空间,为人们提供新鲜蔬菜水果。

图片

这也是植物工厂的终极目标,它提供的安全无污染的蔬菜,也可以满足人们对绿色、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引导和鼓励农业绿色生产一直是近年来国家的政策方向。2021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图片

        如今,中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绿色农产品标准。其中,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是中国在农产品质量监管领域的一次最新动作。通过构建质量追溯体系,全力保障人们“舌尖上的安全”。如今中国是世界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蔬菜常年种植面积达3亿亩,产量7亿吨以上。2020年,中国蔬菜产量占世界50%以上,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
       疫情期间,各地组织蔬菜等副食品生产,加强物资调配供应,确保居民“菜篮子”充盈,供港澳蔬菜也持续充足供应,为当地经济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片
       百姓餐桌,民生大事!未来,中国蔬菜在满足民生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多样化、绿色化的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健康的蔬菜,丰富中国人的餐桌。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