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010-53329002
微信
我要采购>>发布产品>>
热门分类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要闻
“荒凉”土地掘金记——甘肃旱作农业发展“变奏曲”
2020-09-14 来源:新华社 阅读量:126 评论:0
0
    初秋时节,高峰乡牌坊村山头,成片甘蓝在黑色地膜上“绽放”。

    45岁的曹斌背着背篓,在田间忙碌。一旁的妻子右手剜、左手放,不一会儿,就将背篓填满。背篓沉甸甸压在曹斌肩头,可他心里格外舒坦。“今年种了15亩地甘蓝,卖了一半就挣了8万多元。”曹斌说。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1)“荒凉”土地掘金记——甘肃旱作农业发展“变奏曲”cription="网上抓取的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style="border: non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 10px auto; display: block;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important;" />

  9月2日,在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南川村的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邵俊堂(右)和妻子在辣椒制种棚中劳作。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十年前,曹斌也务农。传统品种,粗放种植,干旱少雨,收成甚微,后来他外出务工,刚刚收支平衡。家中父母年迈,体弱多病,子女幼小,亟待照料,他一度对生活感到迷茫。

    2010年左右,曹斌听闻家乡有人种植高原夏菜,收成还不错。于是,他决定返乡,尝试种甘蓝。四处求教,才知种菜需在铺膜、育苗、施肥及病虫害防治上下苦功,大有学问。几年下来,他越种越好,不仅脱了贫,每年收入还稳定在10万元左右。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3)“荒凉”土地掘金记——甘肃旱作农业发展“变奏曲”cription="网上抓取的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style="border: non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 10px auto; display: block;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important;" />

  9月2日,在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南川村,邵俊堂(右)和妻子骑自行车前往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定西市安定区高峰乡海拔2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只有4.4摄氏度,高寒阴湿,而这里已成为安定区高原夏菜的新兴产地。“高海拔地区日照强、温差大、病虫害少,适宜种植高原夏菜。地膜种植还可有效实现保墒、保温。”乡长王玉国说。

  甘肃干旱少雨,加上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衡,过去种地基本是靠天吃饭。“种一山,打一车,煮一锅,吃一顿”,是当地广种薄收的真实写照。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甘肃人在田间地头掀起了“地膜革命”。这一层薄薄的塑料,留住了土壤中的水分,极大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高峰乡也是因此受益。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4)“荒凉”土地掘金记——甘肃旱作农业发展“变奏曲”cription="网上抓取的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style="border: non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 10px auto; display: block;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important;" />

  这是2019年8月18日在酒泉市肃州区总寨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拍摄的高标准温室大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曾是“吃救济粮大县”的定西市通渭县及白银市会宁县,随着一项名为“全膜双垄沟播”的地膜技术普及,玉米、马铃薯连年丰收,一跃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如果说以地膜为代表的“塑料革命”,让甘肃实现了粮食供需的紧平衡,那么以温室大棚为代表的“塑料革命”,则让甘肃许多贫困地区群众拔了“穷根”、换了“穷业”。

  温室大棚并不鲜见,而在干旱贫困地区发展温室大棚种植,历史还不是太长。走进安定区鲁家沟镇,一座座温室大棚鳞次栉比,花卉、蔬菜、制种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伴随温室大棚出现的,是高效节水理念的运用。凡是有大棚的地方,基本都有滴灌。一些有滴灌的大棚,已经实现了水肥一体化。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5)“荒凉”土地掘金记——甘肃旱作农业发展“变奏曲”cription="网上抓取的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style="border: non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 10px auto; display: block;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important;" />

  8月27日,在定西市安定区高峰乡牌坊村,曹斌查看甘蓝长势。新华社记者 李杰 摄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2)“荒凉”土地掘金记——甘肃旱作农业发展“变奏曲”cription="网上抓取的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style="border: non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 10px auto; display: block;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important;" />

  9月2日,在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南川村的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邵俊堂在辣椒制种棚中劳作。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过去,南川村贫困户邵俊堂种粮食,往往是“下籽十升打一斗”,现在他承包4座大棚,进行茄子、西红柿及辣椒制种繁育,一年下来亩产也就几十公斤。然而,此一时彼一时,“这几十公斤种子装不满一麻袋,但卖了将近4万元”,邵俊堂说,他们繁育的种子,由一家公司统一包销,远销海外。

  更高端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也正在兴起。在酒泉市肃州区,“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茫茫戈壁滩上,一排排日光温室拔地而起,充满生机。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病虫无害化绿色防控、物联网控制等现代设施农业技术让戈壁滩焕发新颜,火龙果、无花果、莲雾、台湾青枣等南方水果竟出现在戈壁滩上。

  肃州区总寨镇总寨村的范立德,最早尝到了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甜头。2009年,在外务工的他,返乡开始戈壁蔬菜种植,第一年建起了五座温室大棚,棚均收入就破万元。“农业科技让戈壁也成了聚宝盆。”范立德不断学习管护技术,如今棚均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成为致富带头人。

  现代设施农业让戈壁、沙漠也能结出果实。河西走廊上优质、充足的光热水土条件,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中,熠熠生辉,粮食与蔬菜争地、生态与耕地争水的矛盾也得到缓解。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只要因地制宜,“观念革新+科技创新”也能让荒凉之地掘金,高寒地区、苦旱之地、沙漠戈壁也能成为花果山、米粮川和聚宝盆。

我要评论
0相关评论
相关信息
  • 武威凉州产业又有大动作 万座大棚呼之欲出2022-03-14近日,记者从武威市凉州区农业农村局获悉,2021年凉州区全年蔬菜种植面积42.2万亩,总产量200万吨,总产值60.6亿元,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21.4万亩,产量100万吨,产值35亿元。
  • 酒泉瓜州县:特色果蔬陆续上市 产销两旺迎新春2022-01-20春节脚步渐近,在酒泉市瓜州县梁湖乡戈壁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温室大棚里,春意融融,人参果、火龙果、西红柿、毛辣椒、沙葱等特色果蔬长势喜人,陆续上市,迎来产销两旺的好势头。
  • 敦煌:管好设施蔬菜 丰富节日市场2022-01-06隆冬时节,敦煌市各日光温室园区春意盎然、一派繁忙,农民们积极加强设施蔬菜管理,保障节日市场供应,丰富群众“菜篮子”。
  • 【乡村振兴看酒泉】戈壁农业的大棚春秋2021-11-24作为戈壁农业发源地,近年来,肃州区跳出资源桎梏,以科技赋能,以发展产业园区为支撑,以节水高效、绿色有机为根本,在戈壁上发展现代农业,在非耕地土地上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在人工大棚设施内打造中高端农产品,逐
  • 大棚“种”出好“钱”景2021-08-17发放镇党委书记齐鹏说:“产业园规划建设新型日光温室600座、1120亩。其中,2021年一期规划建设128座、320亩,总投资1239万元。”
  • 温室网 版权所有 2000-2022 服务热线:010-53329002 请与我们链接:cnga@cngreenhouse.com京ICP备0905014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