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010-53329002
微信
我要采购>>发布产品>>
热门分类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要闻
同位素识别蔬菜产地、新品种推广种植,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打造协同创新平台
2021-07-15 来源:上观新闻 阅读量:123 评论:0
0
同位素识别蔬菜产地、新品种推广种植
 
最近,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郑洪建格外忙碌,因为七月上旬是玉米采收时节,位于奉贤庄行的长三角鲜食玉米核心生产示范基地需要更多的打理。这个80亩左右的基地种植了100多个玉米品种,它们都是长三角鲜食玉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出来的。联盟现有成员单位18家,包括三省一市的农科院,复旦、上海交大、扬州大学等高校以及一批企业,希望通过协同创新推动长三角鲜食玉米产业更快发展。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第一任轮值理事长蔡友铭介绍,这样的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已组建10多个,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人才培训、国际合作等领域的专业创新联盟,以及覆盖食药用菌、鲜食玉米、枇杷等农产品的产业创新联盟。在这些平台的支撑下,三省一市农业协同创新迈上了新台阶。
 
 
四家农科院形成长效联络机制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显示,长三角三省一市均属于优化发展区,其中江苏和安徽是我国农业大省。沪苏浙皖山水相依、优势互补,各地农科院已有15年的合作历史。随着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何让这一区域形成更广泛的农业创新合作网络,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打造协同创新平台3
 
2019年3月,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发起成立的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在南京揭牌。同年11月,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理事会成立,审议通过了理事会章程和工作方案,这家非法人组织从此开始了正式运行。
 
“我们在不突破现有各单位组织框架的前提下,探索采用理事会运行方式,理事长单位采用轮值机制。”蔡友铭告诉记者,2020年度的理事长单位是上海市农科院,2021年度是江苏省农科院。理事会成员构成形式为“4+X”,即4家常任理事单位和若干成员单位。经过两年多磨合,4家农科院已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对接联络机制,为成员单位搭建起协同创新平台。
 
 
摸清产业家底,推广优质品种
 
组建创新联盟,是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搭建的一类协同创新平台。食药用菌、鲜食玉米、枇杷、花菜、西甜瓜......研发和转化多种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的创新联盟已先后成立。
 
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长三角食药用菌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张劲松介绍,联盟2019年11月成立后,完成了三省一市科研和产业数据调研。“我们调研了13家科研单位和86家食药用菌企业,初步摸清了家底。”调研结果揭示了长三角食药用菌产业的优势和不足:生产种植企业多,加工企业少;品种丰富,产品多元化和品牌力不足;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以省内为主,跨省合作量有待提升;企业对技术、设备和人才都有需求,但目标性不强。
 
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打造协同创新平台4 
 
灵芝、香菇、双孢蘑菇......食药用菌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也深受百姓喜爱,如何进一步做大长三角的这个产业?联盟今年将举办食药用菌成果技术交流会,让三省一市的科技专家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由企业代表提出需求,科技专家现场解答,并在会后商谈合作。联盟还计划开展科研项目一体化设计,由三省一市农科院的食药用菌团队联合攻关共性技术,避免低水平的科研重复。
 
鲜食玉米也是百姓喜爱的美味,甜玉米、糯玉米......入口甜又糯,营养价值也高。长三角鲜食玉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郑洪建说,联盟成立后,农科院、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更紧密了,科技成果转化已取得成效。今年4月,上海市农科院选育的新品种“沪红糯1号”以100万元价格,转让给了联盟成员单位——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这个玉米品种不是常见的白玉米和黄玉米,由于富含花青素,其颗粒呈紫红色,入口软糯带甜。
 
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打造协同创新平台2 
7月5日至6日,第二届长三角鲜食玉米新品种大会将在浙江东阳举行。届时,来自上海庄行、江苏吴江、浙江东阳三地的长三角鲜食玉米核心生产示范基地的玉米将集中亮相,由联盟专家评选出“十佳鲜食玉米品种”和“鲜食玉米潜力品种”,推动这些优质品种在长三角大面积种植。
 
识别产地,抓出冒牌“崇明菜”
 
除了产业创新联盟,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还成立了多个专业创新联盟。与百姓餐桌息息相关的长三角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联盟,就是其中之一。联盟成立后,上海市农科院获得市科委长三角地区国内合作专项的两个项目资助,与江苏、浙江、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围绕长三角蔬菜质量安全产地溯源、真菌毒素快速检测开展联合攻关。
 
“我们利用稳定同位素测定技术,已能区分来自上海、浙江、安徽的蔬菜。”上海市农科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所长宋卫国说。400多个蔬菜样品测定结果显示,上海与浙江蔬菜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8%,上海与安徽蔬菜的识别准确率为86%。蔬菜上的碳、氮、氢、氧等元素的稳定同位素与产地气候和生产方式有关,可谓隐形“出生证”。
 
为何要识别蔬菜产地?宋卫国解释说,不同产地的蔬菜价格不一样,比如崇明地产蔬菜比较贵,所以市场上可能存在冒牌“崇明菜”。采用这种技术,就能抓出“李鬼”。当然,稳定同位素测定的准确率还有待提升,需要积累更多的实验数据。这种技术还有助于农药残留溯源,一旦发现某批次蔬菜农残超标,就能更准确地查明其产地。目前,市农科院质标所正在与卖菜电商平台洽谈,希望推广这种技术。
 
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市农科院质标所在承担长三角合作项目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不便之处——科研项目经费不能出省,与之合作的浙江、安徽省农科院所用经费,只能以“委托测试加工费”形式支出。市农科院食用菌所在和三省农科院谋划一体化科研项目时,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在张劲松看来,三省一市相关部门可共同出资,设立长三角科研基金,三省一市单位都可申请。这样或许能打通财政科研经费出省的通道,更好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的协同创新。(记者 俞陶然)
 
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打造协同创新平台5 
我要评论
0相关评论
相关信息
温室网 版权所有 2000-2022 服务热线:010-53329002 请与我们链接:cnga@cngreenhouse.com京ICP备0905014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997